散文“官升”,盛满了纸山人民的乡愁
官升,盛满了纸山人民的乡愁
陈安生||浙江
一个用毛竹竹节制成的圆形容器,纸山人用它来量米,称之为官升。这带官字的容器,它的名称来历我不知道,但容器的大小、形状和作用,出身泽雅纸山的我,却是非常熟悉的。
上世纪70年代前,纸山泽雅家家户户的米缸里都有一个官升,一官升米约一斤,也称一升米。
这个小小的量米容器,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盛载着纸山家庭太多的苦涩、辛酸和无奈。
大跃进时期大办钢铁,泽雅纸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汰沙,洗沙,半升米,半升沙,煮些饭散花花,煮些粥生米渣。那时候,国家为了大办钢铁,纸山男女老少,人人动员,到溪水中冲洗泥沙,据说泥沙中有铁的成分。因而农事荒废了,庄稼歉收,很多纸山人的米缸里没米了,官升便空空如也。于是,为了吃,只能拿着官升去邻居家借米。纸山人乐于助人,邻居也并不富裕,往往从将要见底的米缸里量出一升或半升的米借给你,邻里之间你来我往,有借有还,只因人人都有困难的时候,谁都有个急时难时,虽然大家都很贫穷,但是大家都还是很大方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泽雅纸山的生活更加艰苦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四、五口人的家庭往往没有半升米下锅,用餐时,揭开锅盖,满满的一锅都是黑黑的番薯干,那不到半升的米饭,就像一个半圆形的镰刀贴在锅边,有的人家甚至没有一粒米下锅。这个时期的官升大部分就用来盛番薯干了,居住在山边的住户,在山里的山果子(山楂)成熟的时节,都会全家出动,上山采摘山果子,然后用山果子换别人家的番薯干,一升山果子换一升的番薯干,用换回来的番薯干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老家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一次用山果子换回点米,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袋里的米撒了一地,有人调侃:真是‘丐儿米倒沙滩’了,换了一天的山果子,到头来只得空着手回来。不过,调侃管调侃,人们看到这情形,仍然从家里的米缸里掏出一点点米来,你一升,我半升地送给老人,感动得老人热泪盈眶,嘴里不住地谢谢,谢谢。借人一升,将来我一定要还人一斗啊!……
改革开放后,泽雅纸山的生活日新月异。此时的官升量化着纸山人的喜悦、幸福和甜美。
民谣嘴唇两爿皮,吃爻又有来,嘴唇两爿肉,吃爻又稻熟,洋溢着纸山人满满的喜悦。勤劳的纸山人不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粮食丰收丰产,如今种田的,家有余粮,外出经商的,兜里有钱,但是,富裕起来的纸山人却从来不会斗米兴( 斗米兴:纸山俗语,家有一斗米,就以为了不起,意为骄傲,看不起别人),村民之间买米、卖米,互相调剂粮食时,从不讲价钱,再没有用官升的浅、满去衡量,人们吃饭食粥随性而为,曾经承载纸山人太多的酸甜苦辣的官升从纸山人平时的生活中退役了。
前不久,我回了一次老家,在堂叔的老屋里,看到了那个躺在角落里久违的官升,我的心立马涌动着一种难以述说的激动,那沾着厚厚米垢的官升,盛满了纸山人民的乡愁,也见证了纸山人民生活由贫困到幸福的变化过程哦!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陈安生,笔名西子,浙江温州人。温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旅游体验师,著有散文集《工夫在户外》《乡情乡音》。
喜欢户外运动,爱好文史及地域文化研究,游记、散文随笔、民俗风情类文章多次在省市各级报刊杂志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投稿邮箱:074113@qq.com
散文“官升”,盛满了纸山人民的乡愁 相关文章:
★ 伤感语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