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干了《平凡的世界》这碗心灵鸡汤
凤凰新闻客户端ID:fenghuangxinmeiti
在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开播前,制作方选择了一位特殊的代言人——地产大佬潘石屹。在预告片里,潘石屹喊出了我是潘石屹,我为《平凡的世界》代言这样的口号。
在公开的媒体报道中,潘石屹在2009年就承认自己是路遥这部小说的忠实书迷,并且称他反复看过七遍。潘石屹说:《平凡的世界》是对我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其实,《平凡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通过这面镜子,就把我的童年照射出来了。
《平凡的世界》的影响力并没有只停留在潘石屹这样的60后身上,对于80后、90后来说,它的影响力也是惊人的。在前不久公布的浙江大学图书馆2014年图书借阅榜上,《平凡的世界》位列榜单第一,并且借阅量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书籍。这已经是它连续三年蝉联冠军宝座了。而在其它名校的图书借阅榜上,《平凡的世界》也大多位列前十名。
除了借阅,《平凡的世界》到今天仍是一部畅销不衰的经典小说,随便走进一家大型书城,在醒目的位置一定能看到《平凡的世界》;在10元钱一本的盗版书摊,《平凡的世界》永远是最吸引眼球的,这么多年,也有无数的读者在这里爱上了这本书。
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在中国畅销二十多年?关于它的介绍是这样的: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书中,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这本书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被改编成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追捧。在路遥收到的来信中,普通读者把《平凡的世界》视为人生的教科书,从中汲取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力量。
即使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潘石屹仍然这样看:孙少平、孙少安两个人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是完全一样的。《平凡的世界》陪着我度过了人生最低潮的一生(生活)。给我最大的智慧,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摆在我们面前的考验,实际上是对我们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你碰到的困难越大,碰到的考验越艰巨,你的进步就越快。
对于《平凡的世界》,文学界和大众读者的评价始终是对立的两级。
一直以来,中国学者对《平凡的世界》包括路遥都保持着漠视态度。北京大学洪子诚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压根都没有提及路遥的作品;复旦大学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虽然评析了路遥的《人生》,但对于《平凡的世界》只提及了一句话。这两本当代文学史,是公认最权威的著作。
当代文学评论家对路遥的小说也普遍评价不高,《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文章引用一位评论者的观点认为:路遥小说是水平线以下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获得茅盾文学奖,有政治因素的考量。
一品文章网我们以原创文章展示给大家
《平凡的世界》红火了二十多年,这种争议也存在了二十多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成后,遭到《当代》杂志的退稿,当时负责西北五省组稿的编辑周昌义看了30多页就看不下去了。之后勉强在《花城》杂志1986年第6期刊发。小说发表后,评论界几乎是全盘否定。事隔多年,路遥生前好友、诗人闻频表示:我帮路遥校对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出来后他送了我一本,我连翻都不想翻,后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大家都说好,我心想再看看,结果还是看不进去。
接下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没有在国内任何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过,第三部也只是在更为边缘的《黄河》杂志上刊发。直到1988年,《平凡的世界》登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才真正火了起来。
在文化媒体人郑焉乾看来,路遥的小说并没有太多艺术的创造,不要说相比那些公认的文学杰作,即便是相对于他同时代的作家,比如贾平凹、韩少功,路遥的作品在文学艺术上也是粗疏的。相较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或者是寻根派作家,路遥在艺术水准和艺术观念上都没有走在前面。因此,从文学性上而言,路遥算不上一流的小说家。
显然,《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的吸引力并非完全来自于它的文学魅力,那么,它这么火爆的原因只能在文学之外寻找答案。
前文已经说到,《平凡的世界》在上世纪80年代的火爆要归功于中央级媒体的推动。但对于当下的80后、90后来说,这个理由并不成立。翻看豆瓣等网站不难发现,很多读者在谈及《平凡的世界》对自己的影响是,都会谈到小说给予自己心灵的力量和抚慰。换句话说,《平凡的世界》可以看作是治愈系小说,甚至是励志小说。
书评人云也退分析说:《平凡的世界》的主力阅读人群,恐怕都还在渴爱的年龄,好人之间的爱是多么符合他们的期待,就像当初的我也被感动过一样。都是踌躇满志,即将踏上奋斗之路的人,我们向这部小说以及路遥本人求取的东西很少:一点前进的动力,一点乐观。
的确,在《平凡的世界》中,一条主线是始终存在的:聪明、勤劳并不断奋斗的人最终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要不屈从于命运,最终命运也会向他露出微笑。小说里的孙少平、孙少安不断得到善人帮助、得到贵人赏识、得到门不当户不对的美丽女性的爱情,都是基于这条主线的。小说的底层逻辑与《读者》上的心灵鸡汤以及机场书店里的励志书没什么不同:社会很残酷,但只要你奋斗,一定能成功和幸福。
这种基调当然会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尤其在个人奋斗开始获得尊重和机会的年代,也包括今天励志成为一门庸俗生意的时代。
尽管当下的中国与《平凡的世界》里二三十年前的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孙少平曾经面临过的困境,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大学生来说,都是熟悉的。所以他的奋斗精神,总是能深深打动这些读者。今天即非富二代也非官二代的他们继续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而这部书让他们看到希望,给他们以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云也退写道:《平凡的世界》 读一遍就够了,它彻底地、过分地满足了我的一些精神期待,让我在读完之后猛然醒悟,这些期待其实很幼稚。
因此,《平凡的世界》能够火爆二十多年,正因为它是每代年轻人都渴望的一碗质朴,但滋味够劲的鸡汤。
凤凰新闻客户端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使用
这可能是史上最深井冰的官微了,不信你就关注一下。
点击页底阅读原文↓↓↓,移步凤凰新闻客户端,乐享更多精彩
壮士,干了《平凡的世界》这碗心灵鸡汤 相关文章:
★ 两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