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李白 低头思故乡)李白看到什么想起
【原创】《李白之谜——还乡篇(上)》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什么是耳熟能详?什么是妇孺皆知?李白的这首诗,应该是吧。
余光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其实,李白绣口一吐,还写尽了天下乡愁。
说来也是古怪,写下了千古思乡名曲的李白,自25岁“仗剑去国,离家远游”,便再也没回过故乡——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1
是他不想家吗?
非也。从离家的那一刻起,李白就开始思念故乡。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还没出川,就开始思念故人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刚刚出川,来自故乡的流水,就宛若送行的亲人。
之后,行走江湖,纵横诗坛,李白的诗里,时不时会冒出故乡的影子。在余光中诗里,乡愁只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李白心中,乡愁可是满目河山。他能从一瓣花上,看出故乡的颜色;能从一声鸟鸣中,听到故乡的消息:“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深情所至,风中的笛音,也漫卷成乡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他甚至自号青莲居士。什么样的感情,能让一个人,把故乡刻进自己的名字?
如果到江油市青莲乡走一走,我们会发现,没有青莲,很可能就没有李白。而没有李白,青莲依旧是青莲。只不过,不会是现在的青莲。
可以明确的是:李白始终热恋着他的故乡。
不念故乡,又何能写出《静夜思》?
2
是壮志未酬,无颜见江东父老?
李白离开大匡山时,曾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明志。许多人认为,李白仗剑出川,为的是追求功名。往后余生,他自觉壮志未酬。被锦衣还乡的观念困扰,豪放的李白,不好意思还乡。
果真如此吗?
我们知道,李白——这个四川青年的意外出现,曾使盛唐诗坛风云迭起,波澜丛生。当年的李白俨然是诗坛霸主(非纯文学),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骄傲地走遍神州大地,成功地圈粉无数。当时,除了王维,好像还没谁不想搭理他:他身后,有捧着纸墨,追着给他写传记的魏颢;他前面,有一往情深,不惜连诓带骗,诱他去桃花潭喝酒的汪伦。连杜甫都翻山越岭,满世界找他;又追随他翻山越岭,寻仙访道;连后来官运亨通的高适,也差点跟着他跑偏;连唐玄宗也要拿李白的诗篇,去讨好自己的老婆。想一想,“白也诗无敌,飘然不思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千秋万岁名,寂寞生后事”“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诗圣杜甫联翩的佳句,是写给谁的?当然是写给他唯一的偶像一一李白的。我们印象中的杜甫,那个瘦骨嶙峋的老头,面对达官贵人,他也有自己的傲岸:“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可在李白面前,他就是个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的小迷弟。对李白,他从来不惜溢美之词。在他敬献给李白的诗作里,前面这些佳句,充其量不过冰山一角。这样的李白回到故乡,绝对会遇到生命中另一种高光时刻,他还愁没有各阶级的粉丝,热烈追捧?即使没戎马人生,至少有诗酒风流。即使号称天下第二的剑术未得施展,“书剑”二字,李白至少占了半壁河山!
对了,古代人还追求“三不朽”,立功先于立言。是不是李白太好面子,太过虚荣,认定非得搞个仕途经济,求得几许功名,才能锦衣还乡?那我们实在是多虑了。说到功名,李白好歹做过几天翰林学士,他完全可以在那个阶段,杀回故乡,享受一下乡党崇拜的目光。
话说回来,李白的故居,在青莲乡人迹罕至的山湾(神仙婆婆磨铁杵的地方,能在闹市吗?)故乡在此,哪怕是有“武夫前呵,从者塞途”,恐怕也无人围观,无人欣赏。何况李白的父亲隐姓埋名,幽居深山,他的儿子,恐怕也不方便过于招摇。
而且,“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行囊”,越是落魄的游子,越是依恋故乡。
所以,锦衣还乡一说,尚有待推敲。
3
是蜀道难吗?
从来没有人像李白这样,极尽笔墨,写蜀道之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按李白这说法,古往今来,上过天的人,委实是太多了。
唐代诗人,到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通常是因为贬谪;到了四川,那可是为了做官旅游长见识。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每个人都曾在蜀地居留。追随过李白,并伴他漫游多日的杜甫、高适,也曾客居或任职蜀地。后代的元稹啊,武元衡啊,王建呀,我们就不一一八卦了。他们围绕着薛涛演绎的风花雪月,至今还在浣花溪浮沉。这些文人骚客不仅饱览了蜀地风光,饱餐了天府美食,酒足饭饱之余,他们还在那里留下了不少锦绣华章。大家都能翻越蜀道,到达蜀地一一安史之乱时,连70多岁的唐玄宗老人家,也第一时间,逃往巴山蜀水——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李白,能从蜀地走出来的李白,就没有能力再走一遍蜀道,再回去看看自己思念的故乡和爹娘?
事实是,李白从25岁离家,到61岁去世,他不仅没有返乡,而且还劝阻他人,千万别去四川:“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理由是:蜀道难。
关山难越,其实,难越的,往往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关山。
蜀道难行,其实,李白无法逾越的,或许不是蜀道本身。我们无法明了,在李白心中,那个让人“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究竟是什么。
被乡愁所困,“侧身西望长咨嗟”的诗人,是没有返乡的勇气,还是没有返乡的理由?
公元2021年的春天,坐在李白故居陇西堂对面的磨针溪——那个神仙婆婆忽悠小李白的地方,看一弯溪水,穿过人间四月天,穿过青莲乡的柳暗花明,我突然有点伤感。
我今为过客,君终非归人。相隔千年外,聊共一弯春。
不过,有甚于伤感的,其实是好奇:
不存在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顾虑,不存在经济和交通上的阻绝,眷恋故土的李白,为什么终其一生,不曾回过故乡?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干货分享(李白 低头思故乡)李白看到什么想起 相关文章:
★ 两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