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饥饿的学生年代(文—贾义忠)
※此文由武功书院书友会武杨分会推荐刊发
饥饿的学生年代
文/贾义忠
每年忙罢,都是农村人最惬意最舒坦的时候。望着满仓的吃不完的粮食,和已下种的玉米,又在期待着下一轮秋粮的丰收。看着现在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我不由想起了我那饥饿的学生时代,更加感受到要珍惜粮食,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1960年暑假,我19岁,从武功县普集中学高中毕业,考入西北政法学院,成为我村解放后第一个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是人人羡慕的榜样青年。但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与多种因素叠加,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浮夸风刮得很凶,鼓吹粮食亩产几千斤、上万斤,但狂热的浪潮过后,迎来的却是沉重的饥饿灾难,我们这些青年大学生也难以幸免。虽然时光已过60年,但当年所受的饥饿,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读大学时,国家对大学生的粮食定量是每月29斤,但当时没有鸡鸭鱼肉蛋奶油等副食品,我们这些20出头的青年人,还是饿得心慌,老是吃不饱。学校食堂每日三餐,大都是小米稀饭或玉米面糊糊,开始还比较稠,后来就越来越稀了。为了充饥,大家都两碗三碗地喝,上一堂45分钟的课都坚持不下来,中间总要去一次厕所。有时正在讲课的老师也停下课往厕所跑。当时学校食堂给学生发煮熟的黄豆,每人每月六斤,每天二两。为了减少运动消耗,学校的体育课和一切娱乐活动全部停止,班主任老师每天晚上还来学生宿舍检查,看我们是否按时休息,就这样,我们还是得了浮肿病,腿上一按一个坑。当时学校附近的八里村有一片菜地,为了充饥,老师便带领我们去那里捡白萝卜叶子,拿回来送到学生食堂,煮熟后吃。每次下课后开饭时,我们就争先恐后地跑进食堂,抢着去吃煮熟的白萝卜叶子,因为是用长把勺自捞自吃,谁捞得多谁就吃的多,所以有个别同学就调侃说现在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劳(捞)分配,多劳(捞)多得。
那个年代,我们国家还比较贫穷,物资极度匮乏,买主食和副食都凭票,国家印发的粮票、肉票、豆腐票、鸡蛋票等等,没有票啥也买不到。不仅吃的主食和副食凭票,而且买布做衣服也要凭布票。当时,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大学生,穿的都是母亲做的粗布衣、粗布鞋,个别同学甚至没有换洗的衣服。
因为商品粮供应不上,大学二年级后,学校对我们这些农村大学生放了一年长假。到1963年暑期,学校的复学通知来了,我继续读大三、大四,直到大学毕业。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如今,餐桌上好吃的应有尽有,一年四季衣服穿不完,生活真美好,天天像过年。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受过饥饿,随意浪费粮食和食品,三朋四友在饭馆吃饭,点菜多,讲排场,图面子,吃不完一走了之,造成极大的浪费。
作为经历过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过来人,我奉劝现在的年轻人:生长在如今的社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一定要用心体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中的艰辛,勤俭节约,爱惜粮食,因为那是农民的血汗啊!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贾义忠,1941年生,武功代家贾晁村人,1965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2001年从武功县司法局退休。
往期精彩,敬请浏览——
一品文章网我们以原创文章展示给大家
敬请关注 武功书院
喜欢此文,请点在看哟
散文饥饿的学生年代(文—贾义忠) 相关文章:
★ 最扎心的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