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时代】《神奇的标哥》—史晶
刊头题字:贾永爱
神奇的标哥
文/史晶
标哥是我采访过的援疆干部中级别最高的。标哥不善言辞,采访前就有人告诉我,采访可能会有困难。采访时是真的很难,标哥和几个援友坐在一起喝茶,他不停地给大家斟茶。几巡茶下来,标哥没有说两句话。倒是援友们你一嘴我一句地说了不少。喝了几杯茶后,我也跟着大家一起叫起了标哥。
标哥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嘴角总是抿着,眼睛却清亮很有神。近50岁的人眼睛如此清亮,我见过的不多。印象中福建人都白白净净显年轻。标哥却像个长期在田野里劳作的农民。
一问果然如此。标哥的经历很丰富,生命中注定是一页页浓墨重彩的篇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这个话的是标哥的同乡林则徐。他们一样抱着这样的信念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而在援疆之前标哥曾援藏,还在红旗跨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革命老区长汀当了三年多的第一书记。
六年半前,他从东海之滨飞越万里关山来到天山脚下。时光匆匆,转眼三年多过去了。当其他援疆干部期满陆续回乡时,标哥却选择留任。再留一任,到时就50出头了,对个人的前途发展未必有利呀。为什么呢?
看着援疆干部活动室墙上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援疆干部这几个字,标哥用浓浓的福建口音回答了我的疑问:援疆是国家战略、长期的任务,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对共产党员而言选择是很容易的,家国天下,舍小家是为了顾大家。要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呢!
我没有想到,他不说话则已,一说就是掷地有声的重分量话语。我赶紧掏出小本本记下来。标哥笑说着,这些话不用记呀,就在心里的呀。
在指挥部主管后勤,他说自己就是援疆干部的勤务兵,他就是要照顾好这些弟弟妹妹的生活,从吃到住,他事事操心。援友们就是一家人,他年龄大,就是这个家里的长子,理应有大哥风范。援友说,这个标哥不是白叫的。一日标哥,终身标哥。这个哥我们是认下了。
援疆六年半,标哥肯定是做了不少工作,我在采访中挤牙膏一样,挤出了这些先进材料写成了报告文学。标哥看完后不好意思地说,我哪有那么好,其实也没有干什么事。
标哥爱下围棋,他把自己比喻成一枚棋子,在援疆这盘棋中自己要做一枚活子,一枚有用的棋子。采访标哥时他还在援疆干部人才公寓楼建设工地上。虽然他们就要结束援疆任务了,为改善下一批援疆干部人才的住房条件,他经常泡在工地上。每次休假回家,也都是匆匆和亲人见一面,其余时间都耗在招商引资上了。
一天120个电话短信。这是标哥创下的工作纪录。那是标哥在福建省委领导来疆视察期间,创下的纪录。他每天睡觉不超过6个小时,最多的一天接过120多个电话和短信。能吃苦是标哥的特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顶得住。
作为福建省第一批的驻村第一书记。标哥在革命老区贫困村梅迳村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拔穷根。在精准脱贫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他认为在脱贫路上第一块拦路石就是等靠要的思想。
标哥在木垒县联系了贫困户托合塔森。托合塔森家是村里唯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又与他结成了亲戚。托合塔森是一个懒汉,虽是壮年,却不爱劳动。扶贫不扶懒。标哥想一定要让这个懒汉动起来。经协调,托合塔森到村里的食品厂上班了,一个月有2200元的工资。今年,托合塔森又养了15头奶牛,前段时间卖了4头,有了4万元收入。标哥欣慰地说,看来这个贫困户很快要真正脱贫了。
在援疆干部的表述中,标哥的招牌表情是腼腆地一笑,标哥的口头禅是神奇的新疆。从东南到西北,天气环境要克服的困难很多,大家不适应,标哥就安慰并鼓励大家要入乡随俗、保持平常心。他经常说:神奇的新疆。跟着他一起打台球,打扑克,说笑话,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经他一讲,就觉得新疆真的很神奇。援友说。他经手的事大都顺遂(办成),所以大家就叫他神奇的标哥。
标哥,平时没架子还很诙谐幽默,和大家一起打打台球,下下围棋。在不知不觉间给大家带来自信与快乐。我在另一次采访时,无意中听到有援友说标哥宿舍有个音响,休息的时候,标哥喜欢打开蓝牙唱歌,他一唱歌,援友们就头疼。这个内向腼腆的标哥,唱起歌来很投入,也很大声。走在楼下,远远就听到他在唱歌。他喜欢唱的歌都很老。援友笑着抱怨说。
援友林家小妹刚进疆时咳嗽了好长时间,厉害时五六分钟就会咳一阵。标哥给她一瓶当地产的白酒让她喝,说是能治咳嗽。说也奇,喝了白酒,林家小妹的咳嗽居然真的好了。标哥这个后勤部长对大家的关心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大家报到那天,他早早到了福建西湖宾馆,给每个援友的每件行李贴好专门订制的标签。
标哥在外任职将近10年。当年离家驻村时女儿才上小学三年级,10年过去了,女儿如今已考上了大学。女儿很争气,早早入了党。那个小丫头咋一下子就长成大人了呢?他用很浓的福建口音说着,他很遗憾自己错过了女儿的成长,这个小棉袄转眼就长大了,可惜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失了。哪里能事事都顺遂呢,也算是舍小家为大家吧,这也是女儿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吧。
憨厚的标哥,真的不是个好的采访对象,采访真的是难。采访了多次,只有一次看到了标哥爽朗地大笑,那次他自豪地说,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不到昌吉,不知新疆之美。6年里,他走遍了昌吉的每个县市,尤其是最偏远的木垒县。他说自己比一些当地人都熟悉那里的沟沟坎坎。
青山一道,明月千里。六年半的时间,无论想或不想,这份情就在这里,不增不减。这份情是乡情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爱国之情、爱民之情。
不是每一朵花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大漠戈壁,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和远方,援疆人做到了。不是每个援疆干部都能留任,标哥做到了。援友们用这样的排比句调侃他,他很认真地接受了。他当然自豪。
时光如白驹过隙,六年半时间离家去乡,对一个中年人而言如在风中守候,需要意志、需要牺牲、需要忍耐寂寞和荒凉。
年底,这批援疆干部到任要回福建了,作为两任援疆干部,标哥的援疆任务完成了。雪花飘飞之时,我们倾力一年时间采写编辑的《山与海的交响》一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召开首发仪式那天,标哥和援疆指挥部的主要领导都来了。我是工作人员,在会场后面站着。仪式结束后,标哥专门绕到会场后面来,走到我面前,跟我握了握手。他宽大的手掌很大也很温暖。那标志性的腼腆一笑后说:你写得很好,一直没机会对你说谢谢。要走了,专门对你说声谢谢。秘书催促,标哥急匆匆地走了。
我是第一次跟标哥握手,我没有想到他的握手那样有力度。我后悔没有多侧面、多角度地了解他,那样我会写得更好。
作者简介
史 晶
◆研究生学历,新闻专业高级职称。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新疆作协会员、昌吉州作协会员。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曾获得昌吉州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荣获昌吉州文艺最高奖——奋飞奖。出版散文集《风住尘香》《从准噶尔的风中走过》。编辑的《山与海的交响》一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担任副刊编辑20年,曾编辑文学期刊多年,编辑过多本书籍。文学作品被系列、丛书等收录入书。文学作品在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网站等新媒体刊发。散文在《散文百家》等全国刊物刊发作品,小说获得全国性奖项,曾在《西部》刊发。获得全国性新闻奖和新疆新闻奖20多项。
诵读者简介
主播方钫,现居住昌吉,曾从事教师职业、企业党群工作。心态积极阳光,热爱生活,爱好歌、舞、诵读。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编辑:婵娟
读者交流群:18909949538
喜欢本文,请点击在看鼓励作者
非常喜欢,可以赞赏,赞赏全部归作者
【散文时代】《神奇的标哥》—史晶 相关文章:
★ 最扎心的情感语录
上一篇:人,为什么会睡不着?(句句扎心)
下一篇:散文时光|有光明相伴,人生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