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方方日记》最好的归宿应该是止于讨论,
《方方日记》最好的归宿应该是止于讨论,而非走上国外出版
一场疫情让无数人心碎的同时也带火了一个人——作家方方,当她以个人观点、感触来记述身处武汉的个人日常之时,不管她说了什么,只要不是她自己的臆想和谣传,我们其实都不必那么激动,说什么负能量、阴暗面了,然而这几日《方方日记》开始在海外出版销售,这件事可就有点儿变味了。
一个大的事件当中,必然掺杂有无数的声音,不管其声调是激亢还是低沉,都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和旋,方方日记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封城下的武汉众生,个人、群体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陌生病毒之时,那些无奈、焦虑、彷徨的社会现象,其出发点是极好的,用普通人视角来探看疫情下的民生,从最细微、容易忽视的地方来记述、反思疫情下的社会、民生,如果作为一个话题,引发大家热议,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反思,进而促进社会扬长避短、更加进步,这一点值得鼓励。
但这个角度却有着严重的现实制约,那就是方方本人在写日记时,也是坐在别墅之中,闭门造车,她只是通过电话,视频、朋友圈来试图了解外面的世界,然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能走出去、深入现场的接触,这种记述的文字,自然有着其难以逾越的短板——片面性。
而在方方坐在屋内敲击键盘的时候,真实的武汉应该在通宵达旦的病房中、高强度节奏的急救室内、争分夺秒的火神山建设工地上、一宿未眠的街道志愿者、警务人员们,以及封城之下所有受影响的被困者们之中进行着、上演着,八千多平方千米的武汉包容着一个庞大的群体社会,这里面,每个人都是一面折棱,一道目光如何能够洞穿整个社会?
因此《方方日记》不能算是一部可以考究的纪实文学,它更应该是一个博客性质的私人观点,既然作者将之分享了出来,那么就必然要面对整个社会的审视,因为历经此次疫情的人们不仅仅是身处武汉的方方,十四亿人民都是亲身经历者,大家在看待这种私人、不专业的观点、看法之时,自然也可以畅所欲言,批评是难以避免的,但谩骂确实不应提倡,毕竟对于一件事,一家之言不管如何偏激,总是瑕不掩瑜。
而作者也应该俯下身段,多倾听这些多元的批评声,毕竟一个作者,其自身有承担记述时代细微的责任,也应该有承受时代、社会质疑的勇气,真实而有价值,能够对国家、人民有益,这才是真正的武汉良心,而不是动不动便将极左盾牌挂在嘴边,将被迫害的立场摆在面前,一副不屈的斗士模样。
一品文章网我们以原创文章展示给大家
当然先前这些其实都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但如今《方方日记》才结束不久,便迅速在西方出版,这就让人完全不能接受了,为此,当下社会上的一些批评声音我觉得倒真没冤枉方方,毕竟在这么敏感的时间,一个看似接地气,实则并不全面,同时缺乏具体实证的个人观点,很容易被他国宣传为一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当下西方正在忙着造锅,全世界寻找素材,而这本及时送上的日记,恐怕也会被作为原材料融入锅内,而最终铸好的这口锅还是要扣到国家的头上。
方方除了是一位作者,其本人也是原湖北省作协主席,作为一名曾经的官员,不管是否退休,都应当遵守政治规矩,而作为一位作者则更应当敏感,有良知,在国家,人民面前,不应该贪图那沾着人血的馒头。
当然,大家在激愤的同时也不必把一本日记太放在心上,毕竟这本书,就像胡锡进说得那样,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一本《方方日记》而坍塌掉。
原创《方方日记》最好的归宿应该是止于讨论, 相关文章:
★ 最扎心的情感语录
下一篇:命里一尺,难求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