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吗(女人的一生怎么过)女人如何过一生
“
永恒的女性,引导人类前进。
——歌德著于《浮士德》
”
两百年前,我们的文明曾如此赞扬女性。两百年后的今天,尊重女性权利、提升女性地位的呼吁也一直不绝于耳,但身为女性,还是会时不时听到来自各方的种种评判——
女性不该柔嫩脆弱,
应该独立自强;
“白瘦幼”是男性凝视的“问题审美”,
不应遵从;
“贤母良妻”是来自父权的身份枷锁,
限制了女性的自由;
……
女性是否获得真正自由还未可知,但不知不觉间她们似乎连柔弱的权利都开始失去,舆论关于“优质女性”的定义已然从一个误区滑向另一个误区。
这正是今年3·8节我们想要探讨的:女性应该成为怎样的女人,这事到底谁说了算?“优质女性”真的有理想样本吗?
「她」看上去“不像个女人”
但是无法复刻的女人
美国作家玛丽莲·弗伦奇在《醒来的女性》一书中曾描述过女性对自己“是否合格”有多么在意乃至苛刻:“在那些年里,她也会如此……给自己打分:你是一个好妻子吗?你还有魅力吗?你是否善解人意、体贴他人?你的营养均衡吗?你的眼影用对了吗?在你为他清理和熨烫衬衣的那些无聊时间里,你是否会放任自己吃下一整块咖啡蛋糕?你是否超重了?”
女性面前似乎总有一块镜子,要求她们时刻审视自己
这种接连追问、自我怀疑的场景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
大到对人格与性格的评判,小到今天的妆容是否得体,在各种细节里,女性总会不自觉地陷入被评判的打分体系中,哪怕理智上知道不该跟随,但在某些情境下还是会忍不住对照检视,再根据所谓标准,去修正自身那些“不像女人”的部分。
不过这种境况正在发生改变。
近些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不囿于传统审美价值的女性以刚毅姿态立于大众面前,尤其在需要拼劲全力厮杀、于毫厘之间定输赢的运动场上:去年,在面对小组出局命运既定情况下,依然拼尽全力赢得最后一战,输掉比分却没有输掉尊严的女排姑娘;今年,有令球迷破嗓呐喊、让解说员泪洒现场、一举夺得亚洲杯桂冠的女足姑娘。这些女性身上令人动容的品格不只与性别和荣誉有关,而是超越性别和荣誉,直抵人类精神内核的坚强与坚定:“没有人低头,没有人缩头,没有人互相埋怨,没有人明哲保身,每个人都挺身而出,所有人都在为这支球队拼命”。
2022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在下半场逆风翻盘夺冠
当然,有声音认为这些女性只是少数或异类,可改变就是这样一点点发生的——她们如同先行者,拔剑刺破长久笼罩在头顶上的遮罩,坦荡地接纳、展示着自己那些不合乎传统价值定义的特性,以勇气和行动力开启新的尝试。久而久之,越来越多她由旁观者到产生共鸣,从踌躇变得坚定,将思索转为行动。
可以说,这些女性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证明与信号:女性的边界不止于此,女性的人生充满更多可能。
「她」看起来“是个女人”
但已跳脱出既定束缚
跟勇敢打破边界相比,生活中更多女性能实现的,其实是在既有边界内“向前一步”。
主动地进入婚姻、选择生育,让自己对这一人生选择的认知不再困于“女人这辈子没有孩子是不完整”的魔咒,而是在清楚认识到婚姻内核和生育本质的前提下,依凭经营家庭的能力以及不怕破碎的底气,主动推开另一扇生活的大门。
主动选择家庭,是一个需要很大勇气的决定
图片源自美剧《摩登家庭》第四季
新晋脱口秀演员张踩玲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一个主动进入家庭的女性的想法:作为妻子,她会思念远在异国的丈夫,也会在脆弱的时候想要成为一个能依靠伴侣的“小女人”;身为新手母亲,会坦诚地向女儿表达“妈妈亏欠你很多”,也会告诉她:“一个女人的身份不管是妻子还是妈妈,她首先是她自己”。婚姻和生育并不会影响张踩玲的自我独立,她享受着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份对于生活的通透和对自我的坦然,或许正是众多女性需要的。
而另一些女性则身体力行地诠释着靠实力获取财力的必要性。如同知名女性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中所言:“智力的自由全靠物质环境……所以我希望你们去赚钱,有一间自己的屋子的时候,我是请你们与现实活在一起,好像是过一种有活力的生活。”
知名经纪人杨天真曾调侃自己:“我没有比艺人更多的包袱,但我有比他们更多的包”,也数次因为“为工作不惜命”的形象成为舆论焦点。她对工作目标十分明确,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也非常清晰:“我这样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获得赞美,而是要创造出有价值的事情”。
每一个职业女性,都值得为自己的工作骄傲
图片源自《隐藏人物》
世俗总会粗暴地把这类将自我奉献给工作的女性定义为“女强人”,但标签背后,职业女性正在用实际行动收获着丰盛与自洽:热爱工作不是逃离家庭的反向选择,而是取悦自我、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知道自己为何而拼搏并且专心享受自我实现的过程,或许比结果更重要。
所以,无论组建家庭成为妈妈,还是独善其身游弋职场,身份无法限制女性的选择。即使成为妈妈,即使成为“女强人”,她们也仍然可以全新地诠释着这些固有角色,证明着哪怕走在“传统女性身份”的道路上,也依然可以让自我意愿主宰路的走向。
无论「她」的外在如何
「她」将永远 “跟随自我”
如果这世上有“女性应该成为怎样的女性”的标准答案,那一定是“女性应该成为她们想成为的任何女性”。
导演许鞍华便印证了这个答案。香烟不离手、似乎没做一件“女性到一定年纪应该做的事”、于73岁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奖后接受采访表示“希望这不是我电影事业的终结”。她的一生干脆、洒脱,有不断尝试的勇气,也有为自己行为承担后果的魄力。
任何女性都能去追寻并实现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图片源自《致命女人2》
或许有人会说,许鞍华是个例,是特殊,但我们无法否认她的存在,证明了女性也有足够的能力跳脱世俗的束缚。这些活跃于公众视野里的名人能够以超越世俗的方式野蛮生长,那些藏身于滚滚红尘之下的无名女性同样也能以掌控命运的心态舒展自我。她们在岁月的打磨之下逐渐明白,“优质女性”的理想样本不该局限于“看起来”、“看上去”这些浮于表面的评价,应当关注自己真正在意的,而非那些社会让自己在意的。
正如欧诗漫3·8妇女节短片中的女性,她们同样自由、多元、跟随自己的心意选择真正喜欢的自我和生活——“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并不妨碍女性用汗水浇灌出无与伦比的荣誉;家庭主妇和职场女强人一样能实现自我;“胸大无脑”“头发长见识短”等等关于外貌与能力呈负相关的刻板偏见正在打破。恪守社会时钟的传统女性也好,打破既定框架的摩登女郎也好,每一位女性的人生都应该由自己定义,而欧诗漫愿意帮助并真诚期待每一位女性都能够“点亮精彩人生”。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三联生活周刊》× 欧诗漫
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也期待着女性的当下与未来:从此,关于外貌的展示,女人味、中性风、弱柳扶风……只是审美的纯粹表达,无关乎女性的性格与品格品质;关于内在精神的塑造,无论是做舒婷笔下的“攀援的凌霄花”或是“与橡树并肩的木棉”,她都可以不再受困于外界的噪音和他人的指点,只遵循自己的选择。
就像欧诗漫在短片结尾所说:“此刻,正有千万女性在活出自己的模样。不论年龄,不论外貌,不论职业,她们正听从着自己的内心,为爱的,为热爱的,为在乎的,为憧憬的,认真发光。这些光,未必耀眼夺目,但一定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短片里既有对女性的鼓励和欣赏,亦记录了当代女性的丰富模样,借此短片,欧诗漫与女性一起向所有人坚定地说:“别教我们做女人”!
滑动查看更多
#别教我们做女人# 与所有女性一起,点亮精彩人生
这也是我们想对身为女性的你说的:
那些“教女性如何做女人”的声音,只是从耳畔吹过的一阵风,自脚下漫过的一阵潮,不必特意聆听、过分在意,更不必为之扰乱内心的秩序,感到惊慌与困扰。无论天生性情如何、后天追求如何,你们都有权利在漫长的一生中独自摸索自己的生长方式,定义未来每个阶段的模样与活法,在不断试错和修正中让生命的脉络日益清晰可见。
毕竟你们比谁都清楚,无论踏上哪一条路都会收获与之对应的欢喜与辛苦,因此不如随心选择、尽兴地活。最重要的是,这是你们自己作出的选择,并且正以自己的节奏逐步靠近理想中的人生坐标,去直面生活,与命运交手。
图片源自《穿普拉达的女王》
愿你在今后的每一个日子里都能点亮自己的精彩,拥有真正的热爱。愿你从此活得轻盈、自在。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武晓
作者丨雪山
图片来源丨 欧诗漫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学会了吗(女人的一生怎么过)女人如何过一生 相关文章:
★ 最扎心的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