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永不消逝的呼叫》

关键词: 散文,《,永不消逝的呼叫,》,永不,消逝,的,
忘不了的情谊0 分享 时间:

永不消逝的呼叫(一)

白雪生

似不经意间,一部小小的情景朗诵诗《西柏坡呼叫牤牛屯》乍一推出,即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半天之间,微博里反映的数据是完整播放量256万。

作为本诗作者,八月的一天,我走进了父辈的牤牛屯。

恰值晚秋,小径孤村,人耕绿野,鸡鸣炊烟,犊卧柴篱。俨然一幅安居乐业的晚梅小院景致。

就是这儿吗?就是当年驰骋疆场、指挥千军万马的东野前线指挥所吗?

由此,我恍惚看见了,从当年的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与锦州凌海牤牛屯——东北解放战争前线指挥所之间,有一条红色电波作为热线紧密相连,相互传递着一封又一封电报,象血肉一样相连了千里之远的两个地方。从而,每天每天,开始了夜以继日的你来我往的呼叫。

一方是西柏坡的呼叫,这是作为全党核心的中央指挥机关,对于前线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的具体指导。

一方是牤牛屯的呼叫,这是前线向中央指挥机关的报告,其中体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所以,有人说,辽沈战役,用枪炮打了53天,用电报打了近半年。

我走进了这间近似泥质的土屋,土墙、土炕、土房顶,蓦然地,我感觉它其实就是一间贮藏着伟大真理的小屋。就在这里,在千里之遥的两地之间,以思想的呼叫,以心灵的沟通,进行了战略与战术的息息相通。

林彪是从锦州看东北,所以他顾虑打锦州会受到锦西和沈阳的敌人合围攻击,使其骑虎难下;他更多的考虑是从东北这个战略区出发,意在从北往南追着敌人打,取胜的把握也大得多。

而毛泽东是从全国看锦州,他需要的不是一城一地的胜利,而是史无前例的大歼灭战;他需要的也不是东北一个战场上的胜利,而是要全歼东北之敌进而夺取淮海战役,乃至全中国的全面解放!

一品文章网我们以原创文章展示给大家

通过一次次呼叫,战略大师毛泽东,耐心地呼唤东野司令员林彪的思想认同:吃透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就把工作重点放在给林、罗、刘起草的一封封电报上。明确提出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要求林彪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集中主力先歼灭锦州之敌;同时晓谕林彪:

今年九月至明年六月间的十个月内,你们要准备进行三次大战役……

你们应当注意:(一)确定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9月12日,当西柏坡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还在进行中,林彪即根据毛泽东的统一部署,集中53个师,七十余万人,对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的国军的14个军共44个师,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意在全歼东北境内的国民党守军,以迅速解放全东北。

现在,该是毛泽东表示战略决心的时候了。毛泽东发话道:现在到了最后的决战阶段,都是关系全国全局的大仗。五大书记夜夜开会运筹战事。9月会议以后,毛泽东把极大的精力投向了东北战场。

于是,红色电波每日每夜频频呼叫。甚至,毛、林之间,在一昼夜之内,连发三封长长的电文,将帅从思想与行动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就是这一呼叫,呼叫出来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呼叫出一个吃透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的典型战例,呼叫出一个高质量的前所未有大歼灭战。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一次次耐心的呼叫,呼叫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

由此想到,辽沈战役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只有我市最有资格、最有责任、最能担当,不负历史和时代完成这一英雄精神的文化造型。

辽沈战役精神,是锦州这座英雄城市,在解放战争战略地位中独树一帜的地缘象征,也是锦州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里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同时,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外宣传播中,彰显出英雄城市独领风骚的文化地标。

编校|周丽 刘诗莹


散文:《永不消逝的呼叫》 相关文章:

墙裂推荐(鲤鱼打挺起身动作怎么练)鲤鱼打挺

人生,最难走的路是什么?

优选50句中秋文末

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原来是这个意思,却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

弘扬济南英雄气提升城市软实力

学习笔记丨南沙发展聚焦大湾区,面向全世界

真没想到(把女生打了怎么办)女孩子打了孩子

最扎心的情感语录

心院长心自由家庭教育分享记录宝宝成长的唯美

热门排行

70018